查看原文
其他

香港日增600+ 多間醫院失守 密接居家檢疫

大公文匯全媒體 大公文汇 2022-04-05

本文要點

有行政會議成員認為,香港應該為「動態清零」設定退場機制,尋求「動態清零」與「共存」之間的平衡點。問題是,現在香港有「與病毒共存」的條件嗎?


疫情幾何級惡化,本港昨日錄得614宗確診個案,當中607宗為本地個案,457宗源頭有待追查,初陽個案亦超600宗。衞生防護中心總監徐樂堅形容情況不樂觀,料未來幾日確診數量會持續上升。政府宣布,今日起啟用「居安抗疫」計劃,密切接觸者及次密切接觸者分別改為14天及4天家居檢疫。



專家提醒,政府須完善居家檢疫配套安排,包括加密檢測,一旦檢疫者的測試呈陽性,須馬上安排撤離社區;有議員則建議,政府可與部分冰封行業的從業員簽訂短期合約,紓緩支援人手不足問題。


屯門良景邨良傑樓疫情嚴重,區內不少居民採購糧食做好儲備,超市部分貨架被清空。大公報記者何嘉駿攝



大公報記者 邵穎

  

徐樂堅指,現時疫情不樂觀,個案數目持續上升,大部分個案涉及跨家庭聚集,按目前數字推斷,今日確診數字可能達600至800宗。但他認為,個案向上升不等於無法控制疫情,市民配合留家,是截斷傳播的有效措施,建議市民減少外出、聚集。


近期疫情每隔一、兩天單日確診倍增,源頭不明亦屢創新高。當局指周二起不會再詳細列出個案詳情,改為將有確診的大廈資訊在網上地圖公布。



竹篙灣今開始收輕症患者


檢疫隔離設施告急,政府今日起調整部分竹篙灣社區隔離設施用途,接收低風險、病情輕的病人,考慮因素包括患者有無病徵或自理能力,是否年輕,患長期病患或接種疫苗等。醫管局亦會派出醫療團隊進駐隔離設施,提供24小時醫療支援。


政府同時啟用「居安抗疫」計劃,紓緩檢疫設施壓力。密切接觸者及次密切接觸者分別改為14天及4天家居檢疫,醫療輔助隊將上門送資訊包,資科辦職員亦會上門協助佩戴電子手帶,確保受檢人士不會外出。



對於「居安抗疫」安排,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梁子超強調,居家檢疫人士務必嚴格遵守規定,如不出街、佩戴手環等。對於密切接觸者,初期應每日進行快速抗原測試;次密切接觸者的檢測頻率則可相對少些。他指出,因為密切接觸者檢出假陽性的概率很低,如快速檢測結果呈陽性,須馬上安排撤離社區,直接送院或到隔離營。


至於居家檢疫環境評估標準,梁子超認為,只要居屋環境不是劏房、共用洗手間,基本都可使用,並再次強調相關人士要注意做頻密的測試。他續指,政府派員上門進行環境評估的安排,在初期或可行,但隨着個案數字進一步上升,難保障有人手持續進行,未來程序應會簡化。


倡聘冰封行業人員支援


立法會議員陳凱欣認為,居家檢疫首先須確保電子手環追蹤功能的完善性,但她亦指出,即便佩戴手環,也難保證隔離人士不離開寓所,風險仍存在。她亦關注,隨確診人數增加,勢必存在支援人手不足的問題,建議政府可以與現時冰封的飲食業、美容業、旅行業等員工簽訂短期合約,為居家檢疫人士提供支援。


不過,她強調居家檢疫是下下策,因為香港的家居環境難保障一人一屋、獨立洗手間,如有陽性個案,勢必傳染家人,進而可能引致整棟樓宇的傳播。她指出,如有可能,嘗試加建隔離設施是首選,並強調香港一定要堅持清零原則,決不能與病毒共存。

  

多間醫院失守 增17醫護中招


疫情接近失控,醫院淪陷,昨日再多17名醫護人員中招,涉及十間醫院,有20多名職員列為密切接觸者而需要檢疫。有消息指,威爾斯親王醫院的兒科病房的抽血員早兩日染疫,而骨科9A病房亦有病人染疫,病人及醫護都需要隔離。有醫護擔心疫情進一步惡化,醫療系統將會面臨崩潰。


威院骨科病人確診


醫管局昨日公布,多間公立醫院有醫護人員初步確診或確診,包括一名屯門醫院的醫生,以及分別在威院、伊利沙伯醫院、葵涌醫院、明愛醫院、北大嶼山醫院和律敦治醫院工作的六名護士。另外,亦有八名病人服務助理和運作助理、文員確診,涉及威院、大埔醫院、天水圍醫院、明愛醫院及仁濟醫院。


所有員工已獲安排送院作隔離治療。相關員工在工作期間有佩戴合適個人防護裝備,沒有病人被列為密切接觸者。但部分確診者曾於沒有佩戴口罩的情況下,與其他員工一起進食或交談,有27名員工被列為密切接觸者,需要檢疫。


其中伊院深切治療部有17名員工被列為密切接觸者,深切治療部會暫停接收新症,深切治療部內原有病人不受影響,醫院會按實際情況在聯網內進行病床調配。


瑪嘉烈醫院昨日表示,該院一個內科及老人科病房,前日有多兩名護士初確。同病房一名健康服務助理日前已證實染疫,三人於2月3日在同一病房工作,不排除三宗個案有關連。


憂醫療系統將崩潰


另外,有消息指,威爾斯親王醫院的兒科病房的抽血員早兩日染疫,而骨科9A病房亦有病人確診,導致該病房的病人及醫護都需要隔離。有醫護表示,因有同事被隔離,人手更短缺,工作量倍增,醫護工作不勝負荷,「做到無停手」。他們一方面憂心染疫,另一方面亦擔心若疫情進一步惡化,醫療系統將會崩潰。


良景邨圍封揭逾50宗初確


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昨日表示,確診個案大部分涉跨家庭群組、一同吃開年飯,而無源頭個案多為面對多人行業,包括售貨、清潔、保安、工地工人等。


另外,沙田美田邨美景樓及美致樓前日的圍封行動中,分別發現10宗及12宗初步陽性檢測個案,兩座大廈須延長圍封至今早(8日)。而屯門良景邨良傑樓在前日的圍封行動中發現超過50宗初陽個案和兩宗檢測結果為不確定的個案,有極高感染風險,亦須延長圍封至今早。而由於深水埗西邨路19號富昌邨富悅樓,污水樣本對新冠病毒檢查呈陽性,政府懷疑大廈內有隱形患者,昨晚七時起封區檢測。


政府多個部門包括教育局、食環署、康文署、水務署和消防處均有初確或確診個案。


另外,無綫電視《隱門》劇組的一名外判女道具工作人員確診。


再增一染疫長者轉危殆


長者疫苗接種率偏低,增加染疫後重症風險。醫管局公布,昨日再多一名染疫長者情況由嚴重轉為危殆,是日前確診、感染Delta變種病毒的84歲男病人,另再多一名78歲老翁病情嚴重,即新一波疫情中三名危重病人均為長者,其中兩人未有接種疫苗。衞生防護中心總監徐樂堅再次促請長者盡快接種疫苗。


另外,截至昨晚上8時,全日共72987人接種新冠疫苗,創下疫苗接種計劃開始以來單日新高,而接種第三劑的29189針同樣是單日新高。


採樣站不足 承辦商倡徵用學校操場


入夜後中環臨時採樣站仍有大批市民排隊等候檢測。大公報記者麥潤田攝


本港昨日開設63個檢測點,多區採樣站繼續出現排隊輪候檢測的人龍,負責協助政府推行檢測的相達生物科技董事長招彥燾昨日在電台節目中承認,現時採樣場地不足,希望政府考慮在目前停課的學校操場等地方進行採樣。


民建聯建議請求中央派員支援


民建聯昨日去信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提出六項具體建議,希望特區政府盡快請求中央政府派員支援本港抗疫工作,並邀請內地疫情防控專家團來港就本港的抗疫工作、措施等展開指導。


民建聯表示,政府應全方位增加人手,如開設臨時抗疫職位,招募合適人員展開前線抗疫工作;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前線抗疫,考慮吸納紅十字會、聖約翰救傷隊等制服團隊成員,參與到大廈圍封工作中、擔任檢測站採樣員等;與地區團體合作組建志願者隊伍,分擔包裝、派發自願檢測包等後勤工作。


民建聯建議政府在荃灣公園檢測站運作經驗的基礎上,考慮在各檢測站入口處設置派籌機,市民排隊取籌後便可掃描二維碼查看輪候進度,毋須長時間在檢測站排隊,從而減少市民大量聚集,減低交叉感染的風險。


此外,政府可在線實時公布各檢測站的輪候狀況,讓市民自行分流前往人流較少的檢測站;面向長者、孕婦、孩童、長期病患等群體設立「關愛隊」;盡快設立「特殊檢測外展隊」,為各類院舍住戶及殘障人士等,提供上門檢測服務。

 

社評|堅定信心不動搖 全力「清零」不躺平



疫情已經呈幾何級爆發。現在是香港抗疫兩年來最嚴峻的時刻,也是對特區政府治理能力的重大考驗。本着對市民生命健康負責任的態度,香港必須堅定「動態清零」信心,特區政府應全力落實「快速發現、快速處置、精準管控、有效救治」十六字方針,捨此別無他途。


變異病毒Omicron的傳播力特別強,但特區政府的抗疫思路與方式卻跟不上,與內地的對接不到位、不全面,外防輸入的漏洞導致本地出現感染個案後,未能做到早發現、早處置,喪失遏制社區大規模蔓延的黃金時間。現在確診個案來自四面八方,數以百計個案找不到源頭,足證沒有大規模檢測下的「圍封強檢」模式已經過時。


一方面是確診者大量增加,另一方面是香港的採樣、檢測能力與隔離設施嚴重不足,竹篙灣單位很快不敷應用。特區政府不得不步步後退,從縮短密切接觸者隔離時間,到安排次密切接觸者居家隔離,接下來是密切接觸者及無症狀患者居家隔離……。


不難想像,隱形患者勢必傳播家人,再由家人擴散到社區,要不了多久,香港將真正感受到確診個案「海嘯式」暴增的殺傷力。


香港抗疫面對何去何從的重大抉擇,是堅持「動態清零」還是「與病毒共存」,社會上多有辯論。有行政會議成員認為,香港應該為「動態清零」設定退場機制,尋求「動態清零」與「共存」之間的平衡點。問題是,現在香港有「與病毒共存」的條件嗎?香港作好了社會、醫療及物資準備嗎?


「與病毒共存」不是新東西,它意味着大量死亡。美國死了90多萬人,英國人均死亡率比美國更高,全球亡歿者高達數百萬之眾,釀成巨大人道災難。


一旦香港「與病毒共存」,相信會有成千上萬人死亡,接種率低的長者首當其衝。香港70歲以上長者接種率剛過五成,防疫能力差。事實上,僅前日一天就有三間長者院舍出現確診個案,說明危機已經來臨。


受到死亡威脅的不止於新冠患者。Omicron的致死率也許不高,但由於感染者的絕對數大,哪怕其中十分之一需要治療,都會對醫療系統構成難以承受的壓力,甚至造成醫療系統崩潰,這才是最可怕的。


舉例說,交通事故的傷者現時可以得到即時治療,但如果醫院擠滿新冠患者,醫護騰不出手來,傷者將失去搶救的黃金時間。美國經驗顯示,每一名新冠患者死亡,往往伴隨着另一個人死於其他病症。香港醫院內科病房住院率接近100%,新冠患者一旦大幅增加,病床或只能安排在走廊甚至更惡劣的地方,病人得不到適切治療,後果不言而喻。


就發展經濟而言,「與病毒共存」的代價比「動態清零」更大,過去兩年中國和其他國家的經濟增長數據已是最好的說明。別忘記,如果香港「與病毒共存」,那麼與內地通關將遙遙無期,這是市民願意見到的嗎?


病毒不懂得如何「與人類共存」,更不會配合人們的主觀願望,它的生存繁衍以人類的犧牲為代價,歸根究柢,所謂「與病毒共存」只不過是抗疫失敗者的一廂情願罷了。香港必須堅持「動態清零」,這是現實下的正確選擇,也是唯一可行的道路。 



相關版面

往期推薦

香港抗疫「何去何從」?國家衞健委專家支招


又一個縱「獨」亂港組織浮出水面


大文快報(2022.02.07 周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